韓斌:基礎研究服務國家需求,要做好戰略定位
文章來源:文匯報 許琦敏 | 發布時間:2023-06-07 | 【打印】 【關閉】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對基礎研究的需求日益迫切。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是我國在科技創新進入到新階段的歷史性、現實性要求。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科研機構是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如何平衡好好奇心驅動、國家戰略目標驅動、市場驅動這三類基礎研究之間的關系?如何使基礎研究與國家戰略、國家發展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發揮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發揮“國家隊”優勢,在前沿科學問題和基礎研究上深耕細作,堅持戰略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牽引,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打好基礎、儲備長遠,使基礎研究成體系布局、成系統推進,從而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基礎研究的引領性、前瞻性與“需求導向”不矛盾
文匯報: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但基礎科學研究本身沒有特定而明確的商業目的,它是如何擔當起這樣的重任的?
韓斌:基礎研究的引領性、重要性體現在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因此可以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這是其他性質的科研活動所難以取代的。
以植物科學領域為例。眾所周知,培育出抗病、高產的優良作物品種,是保障我國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的關鍵。在傳統的育種技術框架下,培育出一個好品種往往需要耗費十年以上,還不一定能夠成功。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育種家只看到苗長得好,卻不明白控制作物性狀背后的機制。近年來,我們通過基礎研究,從分子層面搞清了不少水稻、玉米、棉花的抗病、高產機制,為育種家提供了理論支持,大大提升了他們的育種效率。
如果將種質培育比喻成制造一把椅子,那么植物科學的基礎研究主要就是打造一個包含椅背、椅腿、扶手的質地優良的基本框架,而后,育種家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打磨椅子上的靠墊、椅套等裝飾,使之成為一把完整、實用、舒適的椅子。這就是科研的“上下游”關系。
由此可見,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往往來自基礎研究,因為它可能創造一種新的范式,比如探索更多不同的椅子建造方式,或者發現造出一張桌子的可能。
文匯報:基礎研究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對此有人也會產生一種疑惑:既然已經知道目標是什么、知道往哪里走了,基礎研究還會有前瞻性嗎?
韓斌:我認為這是對“目標導向”的一種誤解。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因為某些資源的短缺,對發展形成制約。這些制約越是涉及發展的基礎與根本,就越需要動用各種手段和力量加以突破。而基礎研究,就是提供這樣一種根本性突破的重要手段。
比如,要降低我國對進口大豆的依賴度,只有多種大豆這一條路嗎?其實,通過對玉米控制蛋白質基因的基礎研究,科學家可以大幅提升玉米中的蛋白含量,從而減少飼料生產對大豆的需求。這就體現出需求導向下基礎研究所能發揮的獨特貢獻和關鍵價值。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以“雙碳”目標為例。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這一重大發展戰略,基礎研究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最近,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正在籌建植物高效碳匯國家重點實驗室,希望通過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出植物的固碳能力。這不僅需要在中心內部建立起遺傳學、植物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等多個基礎科研小組交叉融合的機制,還需要有一種更加柔性而高效的機制,將全國乃至全球的相關研究力量融匯進來、聚到一起,從而在碳匯植物這個國際前沿熱點競爭領域,作出我們的獨到貢獻。
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成就與科學家的“雙向奔赴”
文匯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怎樣處理好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與科學家個人興趣驅動的自由探索之間的關系?
韓斌:基礎領域的研究,往往路徑不清楚、方法不確定、失敗率比較高,可以說常常是在黑暗中摸索,要承受無數次失敗的打擊,沒有強大的好奇心驅動和興趣支撐,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因此,除了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擔當,好奇心與興趣對于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而言,仍是不可或缺的。而強化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應該充分體現在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的長遠戰略定位上。
基礎研究屬于科技創新全局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也應該進行頂層設計。當今世界,面向前沿的探索性研究往往需要多學科、多技術手段的支撐,而研究所則是調配、組織相關科研攻關資源的有效單位??v觀國際一流的基礎科學研究機構不難發現,它們都有各自明確的學科定位,并以此為主線,面向全球招攬優秀科學家加盟?!傲记輷衲径鴹?,這樣的研究所越多,科學家越容易找到與自身科研方向相契合的研究所,也就越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創新潛力。這是科學家與研究所之間相互認可、相互激勵、相互成就的良性互動過程。
文匯報:那么,如何衡量一家科研機構達到了國際一流?
韓斌:可以認為,研究所是從事基礎研究的基本“組織”,科學家帶領的一個個研究組則是基礎科研的“細胞”。在“組織”內部,可以為“細胞”的生存發展營造自由的空間。而“細胞”之間的分工合作、內外交流,最終將解決一個個科學問題。能夠解決怎樣的科學問題,決定了一家研究所在全球該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所謂“國際一流”是通過橫向比較而產生的,應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評價。
我認為,在科技評價激勵制度的設計上,應該嚴格考核研究所所長和領導班子,因為是所長根據研究所的戰略定位,代表班子主要負責構建研究體系、遴選和聘用研究組長,并爭取各種資源以保證科研產出。而對于每一位科學家,則應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讓他們可以安心做研究,在自己的領域中真正具有一技之長,從而在重要的科研協作攻關中各展所長,提升突破關鍵科學問題的能力。
別讓科學家整天忙忙碌碌,卻始終穿不透重大問題
文匯報:凝練出基礎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關乎科研攻關的明確方向。從科研管理的角度看,怎樣才能抓準關鍵問題,把基礎研究的問題提準?
韓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這非常全面而辯證地闡述了凝練科學問題的幾個關鍵要素。
我仍以育種為例?!半s種優勢”現象已是廣為人知,可是否遺傳背景越雜,優勢就越大?這兩年,我們通過相關生物大數據的研究發現,其實最能產生優勢的是一些關鍵基因的“互補”。所謂凝練關鍵科學問題,就是要發現這些基本的原理。當我們抽提出這些本質規律后,再通過人工智能的篩選和設計,就可以加速培育出人類所需要的優良作物品種。
文匯報:基礎研究重大突破的取得,需要科學家沉下心、坐住坐穩“冷板凳”。在科研制度的安排和創新環境建設上,應該為“科學家敢干”提供怎樣的保障?
韓斌:基于基礎研究的特性,從國家到科研機構,應在各個層面上推動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坐“冷板凳”的科研環境,對從事基礎研究科研人員的支持方式以及研究生態的營造,給予更好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安排。
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一倍,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四年超過6%。與全國研發投入相比,基礎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如何把這筆錢用對、用好,十分關鍵?;A研究科學家需要一個穩定的研究環境,需要相對穩定支持的經費。多數基礎研究項目耗資并不大,但要持續不斷,不要讓科學家成天為爭取經費、應付考核而疲于奔命。同時,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應該活得很純粹,在一個方向上堅持深入下去,一步一個腳印,力爭取得突破。
最不可取的情形就是,科學家總是忙忙碌碌,卻始終無法穿透重大科學問題。對于一些新成立的研究組、實驗室,應該在五六年之內不要對其進行頻繁的考核評估,想辦法提供相對充足的經費,讓科學家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科學問題的鉆研中,不斷追求卓越的成就,享受研究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