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交叉中心團隊發現微管穩定劑可以干預重復性腦損傷誘導的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病理發生及神經退行性病變
文章來源: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發布時間:2023-09-18 | 【打印】 【關閉】
有一大類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AD, CTE以及額顳葉變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FTLD)等,均以富集于軸突的微管結合蛋白tau的病理性沉積為特征,這類疾病也被統稱為tau蛋白?。╰auopathy)。在這些疾病的發病過程中,tau蛋白會發生異常的錯誤折疊,形成病理性的多聚體結構,并進一步招募更多生理性正常tau蛋白形成穩定的病理性纖維,繼而以類似朊蛋白的模式在腦內的擴散傳播。這些具備模板作用和自我擴增能力的tau蛋白被視為病理發生過程中的“種子”。Tau蛋白的病理傳播程度和范圍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進程密切相關,但是調控這一過程的機制尚不清楚。tau蛋白病理種子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引發或促進了tau蛋白病理發生,是AD及相關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
與此同時,大多數tau蛋白病為散發性,沒有明顯的家族性遺傳致病突變。但CTE常見于經歷過rTBI的個體中,其組織病理學與AD和FTLD患者形似,臨床證據提示TBI與包括AD在內的多種tau蛋白病的病理發生機制具有關聯性。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改進發展了新型的rTBI小鼠模型,在常用的tau蛋白疾病模型小鼠PS19中觀察到了類似人類腦中的病理特征,如膠質細胞激活,神經元和軸突損傷等。在研究TBI的發病機制時,研究人員發現經TBI處理后,老年而不是年輕PS19小鼠會表現出顯著的神經元胞體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狀的tau蛋白病理。進一步實驗發現,年老而非年輕的PS19小鼠腦內已經可以檢測到不可溶的磷酸化tau蛋白,提示已經有病理“種子”產生(圖1)。于是假設TBI可以促進病理種子“生根發芽”。
圖1. rTBI在老年PS19小鼠而非年輕PS19小鼠中誘導NFT形成
于是在隨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采用預先注射的方式,分別在年輕PS19小鼠和WT小鼠腦內立體定位注射外源性tau蛋白種子,然后施加TBI處理加以驗證,均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即TBI促進了tau病理蛋白的形成和傳播。
進一步對未播種任何外源tau蛋白種子的WT小鼠進行TBI處理,發現在視神經束(optic tract),TBI處理誘導了tau病理蛋白產生及組織萎縮,說明神經病變的發生(圖2)。
圖2. rTBI在未播種任何病理tau蛋白種子的WT小鼠中誘導點狀tau病理蛋白產生
這些驗證有力地證明了TBI能夠誘導Tau蛋白的異常聚集和傳播。無論是外源性tau病理種子誘導的還是未播種tau蛋白種子的實驗,都提供了關聯TBI和tau蛋白相關疾病病理發生機理的證據。
研究人員接下來進一步發現,在腦外傷的早期階段,盡管幾乎無法檢測到tau病理蛋白的存在,但微管完整性已經發生變化,使用能夠透過血腦屏障的微管穩定劑可以修復微管損傷,從而減少TBI引起的tau蛋白病理的進一步發展(圖3)。此外,長期使用這種穩定劑還可以挽救TBI誘導的神經變性,功能丟失(圖4)。這些實驗結果提示微管破壞可能是tau蛋白病理發生的上游事件,并在該病理發生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圖3. rTBI破壞軸突微管
圖4. 功能性實驗驗證rTBI引起的小鼠視神經功能異??梢员晃⒐芊€定劑挽救
這項研究的證明了TBI促進病理性tau蛋白的形成和神經退行性變化的發生,揭示了TBI與tau蛋白相關疾病之間的關聯,提供了理解tau蛋白病病理發生機理的新角度。研究結果進一步闡明了微管損傷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提示了微管穩定性可能在調控tau蛋白異常聚集和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該研究發現通過使用能夠透過血腦屏障的微管穩定劑,能夠減輕TBI引發的神經病理損傷,這為將微管穩定劑作為干預TBI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和CTE的潛在治療策略提供了依據。
該論文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賀焯皓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趙心怡,曾文和賓夕法尼亞大學Virginia M.-Y. Lee課題組的徐弘助理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賀焯皓研究員和Virginia M.-Y. Lee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何凱雯研究員,上??萍即髮W王彤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申勇教授等在本項研究過程中提供了寶貴的幫助。
該工作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o6889